chapter #150
Unanswered
zhusijie
asked this question in
💬 Exercises & Q&A
chapter
#150
Replies: 0 comments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Uh oh!
There was an error while loading. Please reload this page.
-
一:
caseA不是智能体,其余都是
caseB是混合式智能体
caseC是规划型智能体
caseD是规划型智能体
#############################################################################################
#############################################################################################
二:
性能度量用于评估智能体是否有效达成目标,需围绕用户健身目标及体验设计:
核心目标达成度:
减脂:体脂率下降幅度、体重变化趋势(每周 / 每月)、静息代谢率提升量;
增肌:肌肉量增长(通过体成分分析)、目标肌群力量提升(如卧推重量增幅);
提升耐力:最大摄氧量(VO₂max)提升、同等强度运动下心率降低幅度、持续运动时长延长。
过程优化指标:
动作规范性:通过姿态识别判断动作错误率(如深蹲膝盖内扣次数占比);
训练依从性:用户按计划完成训练的比例(次数 / 时长);
安全性:运动中异常生理指标(如心率过高)的预警与规避效率,受伤率;
用户体验:实时指导响应速度(如动作纠正延迟<1 秒)、用户满意度评分(1-5 星)。
智能体所处的环境包括物理、生理、用户行为等多维度要素:
物理环境:
运动场景:家庭、健身房、户外(如跑步路径);
可用设备:跑步机、哑铃、阻力带等器械,或无器械(如徒手训练);
干扰因素:环境噪音(影响语音指导)、空间限制(如家庭训练的动作幅度)、光线(影响摄像头姿态识别)。
用户生理状态:
实时数据:心率(静息 / 运动中)、运动强度(如 MET 值)、加速度 / 姿态(动作角度、幅度)、出汗量(部分可穿戴设备);
基础数据: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脂率、肌肉量、既往伤病史;
动态变化:疲劳度(运动中实时累积)、恢复状态(训练后 24-48 小时)。
用户行为与反馈:
训练执行:是否按计划完成动作、动作幅度是否达标、是否中途暂停;
主观反馈:通过 APP 输入的 “肌肉酸痛”“呼吸困难” 等感受,对饮食建议的依从性;
时间因素:训练时刻(早晨 / 傍晚)、单次训练时长、每周训练频率。
外部关联信息:
饮食记录:用户输入的每日饮食(热量、蛋白质 / 碳水摄入);
生活习惯:睡眠时长、压力水平(间接影响训练效果)。
智能体通过以下执行器输出动作以影响环境:
语音模块:实时语音指导(如 “深蹲时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动作节奏提示(如 “3 秒下蹲,1 秒起身”)、预警(如 “心率过高,建议减速”);
显示 / 推送设备:手机 APP 或可穿戴设备屏幕显示训练计划(动作列表、组数 / 次数)、饮食建议(每日热量目标、餐食搭配)、周 / 月进度报告;
震动 / 灯光反馈:可穿戴设备通过震动提醒动作错误(如姿势偏差时),或灯光颜色指示运动强度(绿色 = 适宜,红色 = 过高);
计划生成模块:动态调整训练计划(如根据用户进步提升动作难度)、生成个性化饮食方案(如增肌期提高蛋白质比例)。
智能体通过以下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
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心率监测器(PPG/ECG)、加速度计 / 陀螺仪(捕捉动作姿态、运动强度)、GPS(户外训练时的位置与速度);
视觉传感器:摄像头(内置或外接,用于动作姿态识别,如通过计算机视觉判断深蹲深度是否达标);
用户输入接口:APP 文本输入(健身目标、主观感受、饮食记录)、语音输入(如 “我今天不想练腿”)、触控反馈(如暂停训练按钮);
环境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调整摄像头识别参数)、麦克风(捕捉用户语音反馈或环境噪音,优化语音指导音量)。
#############################################################################################
#############################################################################################
三:
方案 A(固定流程 Workflow)的优缺点
优点:
规则明确,执行一致:流程完全基于预设规则(如时间、金额、商品类型),避免人为主观偏差,确保同类案例处理结果统一,减少内部争议。
效率高(高频场景):对于符合 “7 天内、小额、普通商品” 等标准化条件的退款,可自动通过,无需人工介入,处理速度快(毫秒级响应)。
合规性与可追溯性强:流程固化后便于审计,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依据,出现纠纷时可快速追溯决策逻辑,降低法律风险。
开发与维护成本低:无需复杂的 AI 模型或数据训练,初期搭建(如通过流程引擎配置规则)和后期调整(如修改金额阈值)成本低,技术门槛低。
员工培训简单:客服和主管仅需掌握固定规则,无需理解复杂决策逻辑,上手快。
缺点:
灵活性差,无法处理例外:对 “超期但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老客户偶发超规请求” 等例外情况缺乏弹性,可能机械拒绝合理申请,引发用户不满。
用户体验僵化:缺乏个性化考量(如用户历史消费金额、忠诚度),优质用户可能因一次超规被拒而流失。
规则维护成本随业务复杂度上升:当商品类型增多(如新增 “临期商品”“跨境商品”)、政策调整频繁时,规则可能变得冗长(如 “若 A 且 B 且非 C 则 D”),易出现规则冲突或遗漏。
人工介入效率低(复杂场景):所有超规案例(如超期、大额、定制商品)均需人工审核,可能导致客服工作量激增,处理周期延长(如主管审批排队)。
方案 B(智能体 Agent)的优缺点
优点:
灵活性与适应性强:能整合多维度信息(退款政策、用户历史行为、商品状态、评价数据等),处理例外情况。例如:对 “超期但首次购买的高价值用户” 或 “商品存在隐性质量问题” 的申请,可动态调整决策。
个性化决策提升用户体验:结合用户画像(如会员等级、历史退款记录、消费频率)提供差异化处理,增强用户忠诚度。例如:对 “无不良记录的老客户” 适当放宽超期限制。
自主优化能力:通过机器学习持续迭代模型(如基于历史审批结果和用户反馈),逐步适应业务变化(如新增商品类型、政策调整),减少人工干预。
降低复杂场景的人工成本:对中等复杂度案例(如 “超期 3 天但商品有瑕疵”)可自主决策,仅将高风险 / 低置信度案例提交人工,提升整体处理效率。
缺点:
初期开发成本高,技术门槛高:需搭建 AI 模型(如自然语言理解、决策树、强化学习)、整合多源数据(用户、商品、政策),且需大量标注数据训练模型,技术投入大。
决策透明度低,存在 “黑箱” 风险:智能体的决策逻辑(如 “为何批准某超期申请”)可能难以解释,用户或员工可能质疑公平性,甚至引发合规问题(如违反平台公开退款政策)。
依赖数据质量与规模:若用户历史数据不足、商品信息不全,模型可能做出错误决策(如误判 “定制商品” 为普通商品而批准退款),导致公司损失。
维护复杂:需持续监控模型性能(如准确率、偏差),定期更新政策库和训练数据,否则可能因业务变化(如新增 “拆封后不支持退款” 规则)导致决策失效。
适用场景分析
Workflow 更合适的情况:
业务规则简单且稳定:退款场景标准化(如以 “时间 + 金额” 为核心维度),例外情况极少(如仅销售低价标品,无定制 / 生鲜等特殊品类)。
合规性与透明度优先:行业对退款流程有严格监管(如金融衍生品、奢侈品),需确保每一步决策可解释、可审计,避免 “黑箱” 争议。
技术资源有限:公司缺乏 AI 团队或数据积累,预算不足以支撑智能体开发,更适合低成本的规则引擎。
用户对 “一致性” 的需求高于 “灵活性”:例如下沉市场用户更在意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反感差异化处理带来的 “不公平感”。
Agent 更有优势的情况
业务复杂且例外场景多:商品类型多样(如标品、定制、生鲜、跨境商品),退款原因复杂(质量问题、尺寸不符、用户误购等),固定规则难以覆盖。
用户体验与忠诚度优先:平台依赖高价值用户(如会员占比高),需通过个性化服务减少流失(如对优质用户适当放宽政策)。
具备技术与数据基础:已有完善的用户画像系统、商品数据库,且 AI 团队可支撑模型开发与迭代(如头部电商或有技术储备的公司)。
希望长期降低人工成本:客服团队压力大,复杂案例占比高(如超期、大额申请频繁),智能体可自主处理 60%-80% 的案例,释放人力。
作为电商公司负责人的选择与方案 C 设计:
倾向的方案
若公司处于成长期或业务复杂度中等(如既有标品也有部分特殊商品,用户规模 100 万 - 1000 万),更倾向于方案 C(混合模式)。理由是:纯 Workflow 难以应对业务扩张中的例外场景,可能损害用户体验;纯 Agent 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过高,且初期数据不足易导致决策失误。混合模式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提升智能化水平。
方案 C(Workflow 与 Agent 协同)的设计
核心思路:“规则兜底 + 智能优化 + 人工复核”,让两者扬长避短:
Workflow 处理标准化、低风险场景:
对 “7 天内、金额<100 元、普通商品” 等高频、低争议案例,用固定规则自动通过,确保效率与透明性。
对 “定制品、拆封后影响二次销售” 等明确拒绝的场景,用规则刚性拦截,避免智能体误判。
Agent 处理中等复杂度、需个性化决策的场景:
对 “超期但<30 天、金额 100-5000 元、非定制商品” 等案例,由智能体整合用户历史(如会员等级、退款记录)、商品状态(如是否有质量投诉)、政策细节(如 “质量问题可放宽超期限制”)做出决策,并输出可解释依据(如 “因用户为钻石会员且首次超期,批准退款”)。
人工复核高风险、低置信度场景:
对 “金额>5000 元、智能体决策置信度<80%、用户明确申诉” 等案例,自动流转至主管审核,确保风险可控。
人工审核结果同步反馈给 Agent,用于模型迭代(如 “主管批准了某类超期申请”,模型后续可调整对应权重)。
动态迭代机制:
定期统计 Workflow 规则的覆盖度(如例外案例占比),若某类场景频繁触发人工复核,则将其纳入 Agent 的训练范围,逐步扩大智能决策的边界。
对 Agent 的决策效果(如用户满意度、退款争议率)进行监控,若某类决策偏差率高,则临时退回 Workflow 处理,避免风险扩散。
#############################################################################################
#############################################################################################
四:
①添加 “记忆” 功能(用户偏好存储与调用)
设计思路
记忆模块结构:新增user_memory字典存储用户偏好,包含固定字段(如attraction_type、budget_range、food_preference)和动态字段(如disliked_attractions)。
固定字段:通过用户主动输入(如 “我喜欢历史文化景点”)或首次交互引导提问(如 “请问您的预算范围是?”)初始化。
动态字段:通过用户反馈(如拒绝推荐的景点类型)自动更新。
TAO 循环适配:
Thought 阶段:每次决策前先读取user_memory,优先基于记忆生成推荐(如优先筛选 “历史文化类” 景点)。
Observation 阶段:若用户表达新偏好(如 “我预算调整到 500 元以内”),自动更新user_memory。
②门票售罄时自动推荐备选方案
设计思路
工具调用扩展:在 “Action” 阶段新增check_ticket_availability(attraction)工具(调用外部票务 API),用于验证推荐景点的实时库存。
TAO 循环适配:
Action 阶段:推荐景点前先调用check_ticket_availability,获取库存状态(available/sold_out)。
Observation 阶段:若返回sold_out,触发备选逻辑:
Thought 阶段:基于user_memory中 “景点类型”“位置”“预算” 等偏好,从数据库中检索同类景点(如故宫售罄则推荐天坛)。
Action 阶段:输出备选方案(如 “故宫门票已售罄,为您推荐同类型的天坛,距离相近且预算符合”)。
③用户连续拒绝 3 次后反思调整策略
设计思路
反馈计数与策略切换机制:新增rejection_counter计数器(初始为 0)和current_strategy变量(如default/broadened/questioning)。
TAO 循环适配:
Observation 阶段:
若用户拒绝推荐,rejection_counter += 1;若接受,rejection_counter = 0。
当rejection_counter == 3时,触发反思:
Thought 阶段:分析历史推荐与用户偏好的偏差(如是否过度聚焦 “历史景点” 而忽略 “开放时间”),切换策略:
策略 1(broadened):扩大推荐范围(如从 “故宫、长城” 扩展到 “胡同文化体验、非遗工坊”)。
策略 2(questioning):主动询问调整方向(如 “您似乎对推荐不太满意,是否希望更换景点类型或调整行程节奏?”)。
Action 阶段:执行新策略(输出扩展推荐或提问),并重置rejection_counter = 0。
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 Give feedback.
All reactions